原标题:西双版纳傣医药发展迎来春天
“西双版纳州101个傣药饮片标准获得批复通过!”近日,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复通过西双版纳州101个傣药地方饮片标准,此举填补了傣药饮片在全国无标准可依的空白,在傣医药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只是西双版纳州傣医药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6年9月,由州傣医医院开发出的43种傣药制剂进入云南省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其中健胃止痛胶囊、百解胶囊等8个品种的傣药,可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旗下的省内各中医药机构调剂使用。
2021年11月,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明确了新增傣医11项服务价格项目;2022年4月,西双版纳州发布文件,确定傣医暖雅治疗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志着11种傣医特色疗法正式纳入我州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可按照甲类项目支付。
为推动傣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国家、省、州从政策、机构、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傣医药产业发展步伐。州傣医医院在傣医临床诊疗和傣医药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创新,开展了“暖雅”“烘雅”“咱雅”等多项傣医传统特色疗法,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成立西双版纳傣医医疗集团;探索建立傣医药四级网络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州、辐射周边、面向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傣医药服务。
在2021年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由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生产的百解胶囊(雅解沙把)、雅解哈吨(原名:五宝胶囊)、灯台叶止咳合剂(雅罕唉喃)、劳雅打拢梅兰申(原名:外用追风镇痛酒)4款傣药制剂,作为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代表性产品,与彝、藏、苗、壮、白、纳西、佤等其他民族民间医药共同亮相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馆,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的目光。
“据贝叶经记载,傣医药传承发展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傣医药以植物入药,就拿灯台叶止咳合剂来说,它是由鱼腥草、灯台叶、圆锥南蛇藤、嘿介等组成,有清火疏风、化痰止咳、解痉平喘的作用。长期以来,每个傣族村寨都会保护一片水源林,这样的林子就是一个长满傣药材的生物多样性群落。可以说,傣医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州傣医医院副院长玉腊波介绍,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已知傣药品种达2000余种。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的高度重视,傣医药被确定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始建于1979年的州傣医医院(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肩负着发掘傣医药传统理论、传承傣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傣医药临床服务、升华傣医药价值潜力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傣医药人才培养、对外合作及文化交流的任务,是湄公河流域首家开展傣医药特色服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也是湄公河流域传统医药行业中颇具影响力并拥有重要话语权的民族医药研究所。
“过去,由于没有标准,傣药的制作全凭傣医个人的经验和习惯,影响傣医药的治疗效果,也制约了公众对傣医药的认可。”玉腊波说。
傣药饮片无标准无法进入医疗机构,患者不能通过医保报销,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开发更无标准可依,傣药发展无法突破瓶颈。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傣医药产业发展,《西双版纳州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完善地方药品标准体系,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标准研究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西双版纳州中傣医疗制剂、傣药饮片、中(傣)药配方颗粒等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如今,在一批批傣医药专家的努力下,西双版纳州已经制定了100余种傣药材标准并颁布实施。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邀请云南省药监局专家团队实地反复调研、详阅药典、充分论证、积极请示,最终获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复通过101个傣药地方药材标准可同为饮片标准。
“2022年4月,‘暖雅’等11种傣医特色疗法纳入西双版纳州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破解了长期制约傣医药发展和推广的一大瓶颈,让傣医药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造福西双版纳乃至全省的患者。”玉腊波说。(陈瑾)